宣卷是甪直地区居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,在民间婚嫁过程中宣卷都已成为固定的表演节目,现在甪直的江南文化园古戏台定期上演宣卷《戏说甪直》。
最新创作的宣卷《戏说甪直》,在挖掘地方史料的基础上,结合甪直镇的相关民间传说,把“甪直”地名的渊源诠释得淋漓尽致。该宣卷节目在构思上,采用南派与北派宣卷相结合的特点;在表演上,打破了一个主宣的传统格局,以一主宣一副宣“双档”的特有形式;在唱腔上,以宣卷调为主,并赋于各种戏曲调来调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。
宣卷介绍
宣卷是“宣讲宝卷”的简称,始于宋元时期,是继承唐代佛教“讲经说法”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,其演唱的文本就是宝卷。
讲经
宣卷俗称“讲经”.也称讲善书”据说‘’春秋战国期间,齐国田单用了火牛阵,杀得敌国兵卒血流成河,尸积如山_田单部下有个姓罗的将军,见此惨景,十分不忍,旋即隐居山中.后来倡立了‘无为道’无为道除了静修悟道之外,还利用民间故事,劝人为善_讲的都是‘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’的因果报应”其后,他和他的弟子们就以“解经讲书”的形式,四处云游讲书
历史记载
又据《乐府杂录》记载:“长庆中.俗讲僧文叙,善吟经,其声宛畅,感动里人”到了中晚唐时代,就出现了有“白”有.‘唱”的宣卷了
崇祯本《金瓶梅》的木刻版画插图中.有一幅描绘第三十九回“吴月娘听宣黄氏卷”的插图.为我们了解明代宣卷的实际场景提供了直观的画面画。画中,烟云缭绕,明烛高照二’‘庭上横置一案.案上除香烛灯花外.尚有宝卷一本薛姑子端坐案后,双手合十作念念有词状右侧陪坐着吴月娘_长案两侧各横坐女眷两人静听状“直至四更天气.月娘方令两位师父收拾经卷”。
宣卷是佛教倡导制度下的产物,讲时用“白”,即散文;唱时用“偈”也叫“吟”,即韵文。把散、韵两种文体结合一起,作为宣传佛教教义和劝人为善的形式和工具。后来逐渐地演化成一种近似曲艺的形式。
据(中国大百科全书)相关条目中记载:“清同治、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,宣卷扩展到江南的上海、杭州、苏州、绍兴、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。”宣卷的内容皆与佛教经籍有关,如《目连宝卷》、《刘香女宝卷》;也有的与戏曲同目的,如《琵琶记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循环报)、(粉玉镜)等,或来自民间传说故事,如(玉蜻蜓)、(珍珠塔)、(玉鸳鸯)、(碧玉钗)等。
作品欣赏
说唱宣卷作为一个行当来说,参与其事的有僧、尼、道士,更多的是以此为生的艺人。艺人的介入更丰富了宣卷的内容、曲调和娱乐性。
宣卷有时也分生旦净丑各种角色演唱,但宣卷调无行当及男女腔之分,主要运用不同音色表现各种人物。当其中任何一人敷唱文辞时,听者亦可以帮唱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
宣卷艺人社会地位低下,均非专业,行中有“父不传子”之习。宣卷调简明流畅,易于上口,演唱时,可翻阅卷本,照本宣科,无记诵背读之劳,爱好者稍有基础即可应邀演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