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见甪直|循循善“游”,踏青江南

作者:麦子
日期:2024-03-26
查看次数:593 次
四季之始,是为春
春暖花开,万物复苏
正是走出课堂、走进自然的好时节

近日
甪直古镇也迎来了许多春游的学生
同学们排列成队
游览沈宅、保圣寺等景点
探访水乡古韵
漫步在青石板老街上
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情
漫步人文江南,恬醉甪直
一起领略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


穿越千年光阴,翻开历史书页

保圣寺

春风和暖,又翻过一篇历史的书页。走进甪直的保圣寺,这座始建于梁朝,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寺,至今还保存着唐代的塑壁罗汉、经幢,宋代的幡杆夹石和柱础等遗迹。

始建于宋代,明代重修的天王殿,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遗风,欣赏天王殿飞檐翘角的建筑之美,殿内陈列着拯救甪直唐塑罗汉的故事,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一腔热忱。

走进保圣寺古物馆,这里陈列着唐代“塑圣”杨惠之所作的塑壁罗汉,雕塑精美、形象生动、栩栩如生。同学们仔细观赏着塑像的细节,聆听老师讲解拯救唐塑罗汉的故事,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。

漫步在保圣寺西院,同学们在清风亭前瞻仰一代先贤陆龟蒙的铜像,了解他归隐甪直,并自号“甫里先生”的故事,感受他的诗情逸趣。

千年银杏重新萌发嫩绿的新叶,同学们环绕在古树前,聆听它的故事,感受蓬勃的生命力。庭院内的紫荆正在盛放,同学们或三五成群,讨论着所见所闻,或参观碑廊,感受着保圣寺的文化魅力。


行走人文江南,品读名人故事

叶圣陶纪念馆

1917年春,叶圣陶应校长吴宾若的邀请,来到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执教,在这里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实践,让甪直的文脉传承生生不息。时光荏苒,叶老“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”“读书忌死读,死读钻牛角。矻矻复孜孜,书我不相属”等依然影响着后人。

叶圣陶纪念馆正是在叶老当年执教的“五高”遗址上修建,走进明亮的展厅内,同学们认真瞻仰着叶老的半身铜像雕塑,通过阅读详实的内容、参观叶老遗物来了解叶老的生平事迹,感受“一代师表”的高风。


沈宅

沈柏寒名长慰,字柏寒,出生于甪直沈氏家族。他年轻时曾东渡日本求学,回国后创办甫里小学,聘请地方上的开明人士为教师,开设语文、数学、史地、图画、修身等课程,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来。他还创建了培本幼稚园,为甪直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。

探访沈宅,主厅乐善堂内悬挂着两幅抱柱联,其一为:“经济有成,事业俱自苦志起;读书最乐,俊彦都由名教来。”其二为:“和气祥光,清声美行;尊德乐义,合泽戴仁。”前一幅楹联是教育子孙的话语,概括了沈宅主人的志向和所取得的成就;后一幅楹联则是跟堂名有关,是希望由“乐善”而达到至高的境界。在此了解沈氏家族的故事,感受沈氏家族崇文重教 、乐善好施的家风。

沈宅的书画厅中,现在正展示着著名画家沈默“水墨有声吟江南”作品展,参观画展,感受画家笔下水墨江南的诗雅风光。


王韬纪念馆

王韬出生于甪直一个书香世家,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办了《循环日报》,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完全由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。王韬主笔的十余年间,以短小精悍、针砭时弊的政论文章著称,开创了近代报刊政论文体之先河,被誉为“中国新闻报纸之父”。

王韬纪念馆内设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,蘅花馆和弢园。生平事迹陈列室中,以卷轴的陈设形式将王韬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娓娓道来,感受王韬的爱国精神和进取思想。


跟着语文课本,遇见叹为“馆”止

万盛米行

叶圣陶先生的名篇《多收了三五斗》,让万盛米行走入大众的视野之中。探访万盛米行,前面是收售粮食的柜台,上挂“万商云集”的牌子,柜台上摆放着五谷豆类作为科普展示。店铺后是宽敞的石板大院,过去是大米加工和储存粮食的廒仓。

漫步在石板大院中,可以看到传统的石磨、水车等工具,廊棚的墙上悬挂着《多收了三五斗》的原文及连环画。同学们在这里阅读《多收了三五斗》原文,了解昔日新谷登场时“粜米”的场景和历史,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对大众、社会的关心。


甪直水乡农具博物馆

唐代诗人陆龟蒙隐居甫里时,写了一本《耒耜经》。书中记载了江南水田耕种农具的制作及使用方法。走进甪直水乡农具博物馆,馆内陈列了包含江东犁在内的一百余件农具实物,宛若“现实版”江南农具史书。

这些农具按照农业生产的工序分为耕地整地、播种移栽、中耕除草、灌溉管理、收获运输、脱粒加工、称量7个部分。在此可以了解耕作的顺序方式,还可了解江东犁、水车等农具的原理。


甪直名人馆
※周一闭馆

甪直人杰地灵,名人辈出。走进甪直名人馆,这里展示了甪直近千名历代名人的故事,从古代的陆龟蒙、高启,到新中国成立至今,更是有难以计数的甪直籍学者如群星闪耀。他们的事迹灿若星辰,展现着这方土地极为深厚的人文底蕴。

春游甪直让人意犹未尽,还可以探访甪直名人馆,了解甪直名人的事迹,感受人文江南的文脉传承生生不息。


春游正当时
莫负好时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