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甪直的老街上,沿街两旁有许多绣庄、绣坊,其中“茉莉绣庄”就位于风景绝佳的进利桥畔,庄主陈丽华,现为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理事、工艺美术师,她虽是80后,但绣龄却有20多年了,她6岁起就爱上刺绣,12岁开始从事苏绣艺术创作,师从苏绣艺术大师姚慧芬、姚慧琴。
陈丽华的刺绣作品精细雅洁,绣工细致,针法灵活,图案秀丽,形象传神,得到了众多苏绣爱好者的好评,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,曾在多届民间艺术节、工艺美术展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大奖。
附:记者 冯娟 的报道
《 “绣”出美丽人生 》
盛夏,似乎让苏州甪直水乡更多了几分闲散。眼前还是那绿的流水、红的灯笼、青的石板与褐的回廊,但游客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。本地人没有生意便坐在自家门前的长廊下摇蒲扇,孩子们赤脚在堂屋地板的凉席上玩得不亦乐乎。
盛夏初见“茉莉绣庄”
在河岸两旁的店铺内,映入眼帘最多的恐怕就是“苏绣”了。每个店铺的墙上都满满当当地挂着苏绣,而且越往店的深处走,东西越好,价钱越高。兜了一圈后,记者的脚步还是停留在了一个名叫“茉莉绣庄”的店内。
引起记者关注的不仅是绣品中那些似乎要跳出来的猫、走下来的人、活起来的景,还有墙上的一段自我介绍:“陈丽华,1981年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,自幼喜好刺绣艺术并展露天赋,虽在同龄女孩中已属佼佼者,但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水平,十六岁又拜师于姚慧芬、姚慧琴(现中国高级工艺大师,沈寿的第四代传人),苦学六年……”店内的作品旁摆放着她历年获得的奖项证书,此外还有几张工作照片。照片中正在专心刺绣的女孩子身着白底蓝花的中式旗袍,浓密的黑发挽在脑后,身旁有一些老外在俯身观看,从照片说明上记者才知道这些老外原来是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代表。
正看着,图片中名叫陈丽华的女孩子从店外走了进来———她瘦瘦小小,细眉细眼,看上去是典型的苏州女子。记者和她随意聊了起来,话语间感觉到她竟有些北方人的爽朗,也的确聪明伶俐。
幼年露才争做佼佼者
陈丽华从小在苏州的东渚长大,据说那里是苏绣之乡,家家户户、祖祖辈辈都会刺绣,妇女们从早上睁开眼就坐在绷架前,一直到晚上睡觉前,都是在上千种颜色的丝线里穿梭。耳濡目染,身为女孩子的陈丽华也喜欢和同伴们拿着巴掌大的绷盘,绣一些小玩意。或许是遗传了母亲苏绣上的天赋,陈丽华的绣功在同伴中也遥遥领先,小学一年级时就能在出口的韩服上绣“百子图”了。陈丽华说,那时候派活的老板担心绣不好会损失材料费,根本不把这种活交给她们这些孩子去做,她就让别的大姐姐去拿活,再自己偷偷地绣。尽管年龄小,但是她干的活却从来没被退回来过。
在她上初中时,父亲有一次接了一批活,是将照片上一个地动仪的铜器绣出来,父亲找了当地最好的绣娘,但是出样却一直没法达到对方的要求,父亲为此来回奔波,十分烦心。看到父亲这么辛劳,陈丽华心中不忍,并暗下决心,一定要将苏绣学好,以后帮助父亲。
为此,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,陈丽华提出要找老师去正规地学习苏绣。
少年学艺绣百色人生
当母亲告诉丽华苏州表哥家有两个女孩子“会绣人物”、“刚刚从北京拿了大奖回来”时,丽华兴奋极了。“会绣人物”在丽华眼中简直太神奇了,她央求母亲自己一定要去拜师。母亲托人捎去口信,但是这两姐妹一听说丽华仅仅是个16岁的小姑娘,就一口拒绝了。
这两姐妹正是陈丽华店内“自我介绍”中提到的姚慧芬和姚慧琴,当时她们刚从北京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上回来,两人的作品分别获得“中国巧女大奖”的特等奖和优秀奖。这样高水平的老师拒绝一个16岁的小姑娘也在情理之中。但是丽华怎愿意放弃这个机会?她托人再去说情,无奈之下,两姐妹说:“让她拿两幅自己最好的作品先来看看吧!”终于有转机了。当丽华将自己精心绣出的两幅作品———双面异色猫和双面苏州园林风景———带给老师时,心中忐忑不安。老师看了后说“过了夏天就来吧!”,让丽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。
于是,6年在老师家的苦学开始了。然而第一次的油画苏绣就让她陷入了“失败”。这是一幅梵高著名的油画作品《向日葵》,画中金黄色的向日葵充满着生活的热情。丽华的眼中看到了金黄色的背景,她用深黄色和浅黄色两种线在丝绸上展现,在她正准备绣向日葵的花朵时,老师阻止了她:“虽然我们画中看到的是金黄色背景,但是在绣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十几种颜色,这里面还有灰色、白色、紫色……”什么?一个黄色的背景竟然是用这么多颜色绣成的?丽华当时懵了。她碰到了最大的难题,就是如何从画中的一个颜色中看出几种、甚至几十种颜色,选出这些不同颜色的丝线,把它们绣在丝绸上,最终再展现成一个颜色。
丽华指着我们身边的一幅人物肖像的黑色背景让记者仔细地看:“这背景看上去是黑色,其实里面有红灰色、黑色、紫色、深绿色大概6、7种颜色。”记者凑在画面上仔细看,果然从黑色中看到了这些颜色的丝线。原来这就是将一幅画绣得惟妙惟肖、立体通透的秘诀。丽华说:“像这个人物的脸虽然看上去是肉色,但其中的颜色就更丰富了,如果要绣全的话,大概要50几种颜色,有的颜色只绣一针就要剪断。颜色越丰富,立体感就越强。”
得到老师的指点后,丽华开始在色彩分解上猛下功夫,一方面跟着当时已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回来的姚慧琴学习美术,另一方面在作品中不断地学习增加色彩。到最后,丽华在“婚纱苏绣”这个最难的绣品上都游刃有余,丽华也真正成了两位老师的得意门生。
成年创业苏绣促姻缘
学满6年后,2002年4月丽华离开老师,选择在有桥有水的甪直古镇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———茉莉绣庄。也就是此时,苏绣还促成了她和丈夫的姻缘。
在店面开张的第二天,丽华正在店内的绷架上绣着离开老师后的第一幅作品———《年幼的夏洛特公主》,此时,比丽华大7岁、当时正在甪直做工程的张志海来古镇游玩,他在丽华身边看了一会,又闲聊了几句。过了一个月他又来了,看到丽华还在绣这幅作品,又过了一个月再来时,怎么还是这幅作品,张志海说:“你是不是在偷懒啊,一幅作品绣这么久!”丽华心中不悦,行外人哪里知道用心绣一幅好作品岂止三、四个月。可谓不打不相识,两人慢慢交往起来,去年终于走向婚姻,并生下了可爱的儿子。
正是这幅《年幼的夏洛特公主》让二人结为连理,也正是这幅作品让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突破“工龄要满十年”的限制吸收她为会员,这幅作品后来还在苏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中荣获铜奖。
此外,作品《盆花》在2004年的苏州市第四届民间艺术节精品展中荣获佳作奖,作品《雄狮》在第五届民间艺术节“金闾杯”新品展中荣获铜奖。
和荣誉一起不断扩大的,还有丽华的店面,从最初的一间房,到后来的三间房,再到2个店面,丽华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。不过丽华说,她的梦想并非能将生意做得多大,而是希望能有一个舒适宽敞的工作室,自己在里面安安静静地刺绣,客户走进这里安安静静地欣赏她的作品,最终能像她的老师那样:“不为金钱去刺绣,但为艺术去刺绣!”